港、澳兩場騷動,新蒲崗一場勞資糾紛,
都只是歷史的偶然,「六七」的真正原因......
十九世紀鴉片戰爭之後,英國遠征艦隊司令懿律和清廷欽差大臣琦善在珠江口外的穿鼻洋,達成初步協議,英國要求中國賠款及割讓香港,史稱穿鼻草約。
惟琦善在呈道光皇帝的奏摺卻稱割據為寄居。道光以為是林則徐得罪了英國才引起這場風波,於是罷了林則徐的官。惟英國知道後,公開了草約內容,道光頗覺難堪,
留中不發間,英國不耐煩直接下令遠征艦隊分遣司令伯麥率兵登陸香港,在香港升起英國旗,英國駐華公使義律和伯麥單方面發告示稱:經與清廷欽差大臣琦善達成協議,將香港全島讓給英國統治。
道光皇帝大怒,1841年1月27日下令向英國宣戰。清廷自始至終都不承認穿鼻草約,也未在草約上簽署。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取得聯合國席位後,在給聯合國文件上稱香港不是殖民地,而是被佔領區,這是有史可據的。
正因為清廷沒有簽署穿鼻草約,在英國佔領香港之後,便不斷出現民間反抗英軍警的事件,甚至爆發激烈的流血抗爭。雖然這些抗爭最終都被英國鎮壓下去,但鎮壓越狠,仇恨越深。百多年來,這種反英愛國的精神卻一直流傳下來,深深植入香港中國同胞心中。
發生在1967年的鬥爭,可以說正是這種反英愛國精神的延續,也是社會矛盾的爆發,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。而這場鬥爭卻由一場勞資糾紛,演變成一場香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、最廣泛的事件,令人始料不及,也許這便是歷史的偶然性了。要了解這場鬥爭,必須先了解香港歷史、了解鬥爭成因。